一家三口为纪念父母结婚35周年来到奥地利旅游,一路上女儿却发现父母并不是想象中的琴瑟和谐。本该浪漫的旅行仿佛夹入杂音的乐曲,小县城空巢父母磕磕绊绊的婚姻生活场景时时横插进来,两代、三人对爱情人生各有所思所求。在诸多二元对立的元素设置中,小说展现了作者擅长不动声色地寻求颇有辩证色彩的生命本质的写作特点。
莫先生和莫太太结婚三十五周年的这个夏天,莫家三口人决定去奥地利旅行,以纪念他们美满持久的婚姻。
这是独生女小莫的主意。小莫已经活到二十八岁了,在北京独居多年,现有存款十二万。此外,她还有一条斗鱼和两盆绿萝——都是像乞丐一样好养赖活的东西,所以,她大可放心地陪同莫先生莫太太游玩去。家庭纪念活动虽花去小莫七万巨款,她仍能心花怒放,毕竟这是莫家人第一次集体出游。
出发前,有些不好的兆头。莫先生和莫太太断断续续吵了一个月的架。若不是怜惜小莫的存款,莫太太表示,她断不会在临行的早晨准时现身首都机场。此前,莫先生莫太太刚刚在赶赴首都的火车上度过了极为尴尬的一夜。他们竟分别负责各自的行李证件车票——这足够让莫先生方寸大乱。但他还是分出一些精力,主要用来应对莫太太那些名目繁多的训话——他觉得那多是没有创见的陈词滥调。
筋疲力尽的莫家夫妻,终于登上飞赴奥地利的国际航班并胃口很好地吃光分发的土豆泥与橙汁,之后,他们心照不宣假装睡去——反正这会是一次漫长的对抗,日子还长,他们总得让对方好好睡个觉。
要不是后来发生在大巴车上关于广场舞的讨论,莫家人的奥地利之行终究会圆满。走出国门的莫先生莫太太,大概对陌生的国家和语言都紧张,所以暂时放下了彼此看不顺眼的那些东西,相互照应着,也心平气和地在维也纳待了三天。莫太太喜爱音乐,她退休前一直在小学教孩子们唱歌,音乐之都更有助于滋长她的自信或气焰,这只需看她如何对旅行团里的四个家庭眉飞色舞地谈论莫扎特和施特劳斯(莫先生刚知道,原来施特劳斯还有大小两个)就不难发现。
“莫扎特,那也是你们老莫家的人哦。”人们对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的了解都实在有限,只能没话找话。
“老莫家的莫,是莫名其妙的莫。”莫太太摇头,像恨铁不成钢的家长。莫先生不满,“谁愿意跟他是一家人?他还是莫须有的莫呢!”莫太太此时心情仍不错,或者这段上下文已成为他们几十年婚姻里用得最多的台词,反正,她现在没计较。
这是在从维也纳去萨尔茨堡的路上。对莫太太来说,萨尔茨堡比维也纳更可爱,因为“那是莫扎特的出生地”,但莫太太刚好抢了导游的话,年轻的导游不动声色找回尊严,“萨尔茨堡更有名的地方一说大家就知道,它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
在萨尔茨堡酒店住下,莫先生开始抱怨莫扎特。于是,“不去了,不去了,没意思。”莫太太攒了三天的不满,爆发了。
“那我去了!”莫先生也不安抚,扔下话后便独自离开房间,下楼乘车。
小莫察觉到莫先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我妈呢?”
“***不去。”
“怎么不去了?她就想看莫扎特的。”小莫说。
莫先生呼呼喘气,“她自己说的,不去了。”
小莫想上楼找母亲,刚巧看见莫太太满脸委屈出了电梯。她是人民教师,一辈子知书达理,她根本不会让自己影响集体行程。但她明显忍辱负重的模样,也让莫先生恼火。他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委屈,自从他不知道奥地利有两个施特劳斯时开始。
“她对我意见大!”莫先生一言蔽之,向困惑的小莫解释。
游客们的热情大概在维也纳都挥霍了,困倦起来。莫家的内部矛盾让气氛紧张,于是几个敏感的游客打起精神开始闲聊。
“多好的广场,怎么没人跳广场舞呢?”他们望着萨尔茨堡敞亮的广场打趣,“还是咱们中国大妈喜欢音乐,到处都有广场舞。”
导游也有兴致介绍,“前阵来过一个中国大妈旅游团,刚在广场拉开架势,警察就来了,说非法集会。”
“啊?”某风韵犹存的女游客显然很不满,“我们锻炼身体,怎么就成非法集会了?”她该是广场舞的热心拥趸。
“因为低俗。”莫太太忍不住插话,一本正经地。
莫先生赶紧圆场,“不是低俗,是通俗,哈……”
女游客于是开始整理头上的发夹,虽然那显然并没松动。她漫不经心的动作显出傲慢。但待到双手放下来,她的神情竟迅速转成和善。可不是么,这样的时候,谁会真的跟谁计较呢——不过是临时同车的某某某罢了。
“凤凰传奇、小苹果、骑马舞……都是什么啊……”莫太太的声音很小,刚够坐她身边的小莫听见。
前排的莫先生却扭过头来,说,“你说人家低俗,不就是因为学校退休老师跳广场舞都不要你嘛!”
这句话足够恶毒,恶毒到让莫太太不再为莫先生留情面。她像是要揭开一个重大秘密般,鼓足勇气说,“你还说我,我非告诉你女儿——你爸打麻将,把老马的脑袋打开花了。还不让我告诉你!六十岁的人,还能捅这么大娄子,赔钱不说,我还得去医院候着,你怎么不干脆赔上命呢。”
小莫听得不明不白,只觉得“人命”“赔命”听起来很严重。她想,原来父母漫长的赌气是有幕后花絮的。
莫先生说,“那能怪我吗?麻将飞起来,我怎么知道那么巧,刚刚砸他脑袋上。你扯那么远干吗?”莫先生生怕让全车人看笑话,小心翼翼息事宁人。
莫太太也爱惜脸面,如此小莫再问,她也缄口不言。
莫先生退休后热爱上麻将。如他说,麻将实在值得热爱,一,活跃思维,防止老年痴呆;二,社交活动,防止老年寂寞;三,娱乐活动,防止老年无聊;四,偶有收益,贴补老年家用;五,麻友们亲如一家,交流战果,相谈甚欢……
莫太太无法与莫先生在麻将上同乐。在县城,退休的先生们每晚在麻将桌上继续他们一生的竞争厮杀时,太太们都身着鲜亮的练功服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先生们都不需抬头,只管听着朗朗上口的“荷塘月色”的曲子,便知道太太们正在度过一个同样刺激欢快的夜晚。尽管舞场上的竞争,也从不比牌场轻松。但如果不如此,他们该如何在对自己那身处北京上海或者国外的儿女的思念里,熬过一个个沉默长夜呢?
莫太太不去跳广场舞。原因如她说,那毫无美感,不过是“一些当过红卫兵的老女人不服老,还在广场上作怪。跟音乐和舞蹈都没什么关系,她们唱歌跑调,跳舞踩不准节奏。而且那也不比广播体操更锻炼身体”,但莫先生以为,其实是莫太太音乐老师的身份,让大家对她敬而远之。“走到哪里都好为人师,她给人家说的东西,人家不愿意听,她就不高兴,然后她就再也不去了,人家也不喜欢她去。”
莫太太的退休生活如此不典型,难免让小莫担忧。“没事,我在家弹风琴。”莫太太宽慰女儿,“倒是你爸打麻将,打得昏天黑地,高血压都打出来了!”莫太太心里想的是,“还打出人命了!”
父母在县城衣食无忧的退休生活,这么看来危机重重,尽管三十五年的婚姻,该早已把他们磨合成锁和钥匙般的绝配了。但婚姻这么残酷,连时间都无法美化。
小莫自然想起了沧桑历尽的自己。她很早就结婚,于是离婚也早。成家又分家的两套繁琐程序都走完,总共才用了不到三年。热恋是把火,不知怎么就烧起来了;出轨的男人也是把火,星星点点,也能燎原。婚姻便是两把火烧出的死灰。小莫如今更愿意多陪父母,尽管她在北京工作,只能每晚遥想着县城里父亲的牌局和母亲的风琴——那才是婚姻应有的样子,也以此寄托对相濡以沫爱情的期待。
车停了,但这里显然不是莫扎特出生的那条小巷,因为那小巷的照片,在莫家客厅就挂着一张。而这里,雕塑喷泉错落林立着,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花园。
“我们现在到了米拉贝尔花园,《音乐之声》拍摄地。”导游介绍,并带领他们穿过大型喷泉、绕过骑士雕塑,又走上曲折的台阶,登上矮小而起伏的山坡。
“果然很眼熟。”有一个热爱音乐的教师母亲,小莫的童年教育里少不了《音乐之声》,虽然她从来都更关注玛利亚修女的爱情。
小莫已穿过了玛利亚和孩子们曾载歌载舞的喷泉、花园,登上了玫瑰山。她可以像玛利亚一样回头望去,远处的萨尔斯城堡和近前的米拉贝尔花园,便一览无遗。玫瑰花恰逢其时正处花期,夏季慷慨给予中欧大陆的艳阳下,花朵如玛利亚般明艳。小莫当然会记得,玛利亚对爱情其实也逃过、不知所措过,但小莫认为,那不过是电影,所以玛利亚才终究会如愿。而现实中,爱情在玛利亚与上校逃往瑞士时,才刚刚开始。那其实也不会有太多悬念:他们要么厌倦到老,就像父母,要么眨眼间分开,就像自己。
在号称阿尔卑斯山以北最美的花园里,各怀心事的莫家三人毫无游玩心情,他们像是约好一般紧跟着导游,就像电影里的七个孩子紧跟着玛利亚,他们仿佛十分需要和陌生人在一起,才能忽略掉彼此心中那些呼之欲出的疑问。
“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导游带领着莫家人,沿石板路从玫瑰山顶往花园另一端走,他刚刚已经说完了米拉贝尔花园的历史——17世纪初大主教为情人莎乐美所建。他还强调莎乐美一生为情人生育15子、存活10子。他也说了,这里在19世纪初毁于大火,如今,很遗憾,你们看到的是后来的重建。他又为游客们指点出《音乐之声》中那些可以拍照的经典场景,才宣布自由活动。但现在,他还得为莫家人说些什么。既然莫家人没有兴趣在玫瑰山留影,那么按惯例,他该带他们去看“天使的台阶”。
“什么是天使的台阶?”小莫问。
故弄玄虚的导游当然不打算轻易拿出存货,“小姐,下一次最好和你的未婚夫一起来。”
“为什么?”
“小姐还未成家?那你只能看着你父母登上天使的台阶了。”
“哦,就是象征爱情呗,景点的噱头,你们都这样。”小莫意兴阑珊。但她好像突然想起什么,追上莫先生问,“打麻将出人命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告诉我?”
“老马又没死,只脑门上流点血,拍片子了,一点儿事没有。他居然还赖在医院住了一天。”
“怎么会流血呢?”
“自摸啊!一激动,牌拍桌上,怎么又弹起来了?可能劲儿太大了。也该老马倒霉,这都被砸中了。我们怕你担心,才说不告诉你。本来也没大事儿。”
“我妈生这么大气,还不算大事儿?”
“***妈啊,你该是知道的,一辈子清高怕丢人。”
“你以后少打麻将了!”小莫决定帮母亲说话。
“那我干什么呢?家务事她都做完了,小县城又没什么好玩的。出门转两圈,全城都逛完了。又不想上北京烦你。我能打麻将,不错了。***才是没事干,她不打麻将,不跳广场舞。她喜欢的弹琴啊,莫扎特啊,我不懂,在县城,就更没人懂了。要不是还能跟我生个气,她就真没事干了。”
“你怎么还没把自己嫁出去?”莫先生大概意识到自己家长的身份,而且他现在还是一个离异女人的父亲,他应当理直气壮一些。
小莫斜着眼睛看莫先生,不出所料,她看出了与他的话完全相反的意思。他一辈子都在县城名目奇怪的某局任职。小时候,小莫曾觉得父亲办公室桌上那块大玻璃板和墙上的县城地图,是世界上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上大学后,小莫寒假回县城,去帮他取单位发的年货——几筐长途运输来的苹果,她才发现,他的职位与办公室,一直都没变过,但她看见的东西与记忆中全不一样了。办公桌玻璃板上是陈年的胶水印迹,搪瓷茶缸上是看不出字迹的印花和不同深浅的黑斑——与破败的县城、破败的单位小楼一样,它们明目张胆地揭露着时间的真相。但他却始终乐观和善,还能气定神闲给女儿削苹果,像极了电视剧里的宰相刘罗锅——其貌不扬的眉目,反而显出与生俱来的安稳知足。这也是他现在的神情——她多熟悉的表情啊。她知道那是在说——你的生活和爱情,都是你自己的事,但无论你怎么做,爸爸都会这样,笑着支持你。
小莫当然可以像任何一个撒娇任性的女儿,避开父亲的责问。但这其实也无必要了。因为他们已经来到“天使的台阶”。
在这一路上,导游或许出于不甘,还是把“天使的台阶”的秘密,讲给了莫太太——这个半老徐娘,一路上都在抢他的话。她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她知道金色大厅、蓝色多瑙河,而《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就更不用说,她竟然还知道连奥地利人都无所谓的茨威格,那可并不是音乐家。但她不可能知道“天使的台阶”——只有欧洲的导游学校,才会教给他们这种用来讨好游客的东西。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她看上去,毕竟太骄傲了,不让人喜欢,总是不高兴的样子。她不喜欢这个情人的花园?一定是的,老女人们最咬牙切齿的,不正是年轻的情敌么?
“1818年的大火烧毁了整座花园。这段楼梯是唯一留下的东西。人们认为这是天使对爱情的呵护,所以把它修复成现在的样子,命名为‘天使的台阶’。现在这里还为全世界的情侣办结婚登记,情侣们相信,在这里结婚,或者走走‘天使的台阶’,就会得到天使的祝福。”
导游几乎是炫耀般地讲完这段台词的,他也没忘记捕捉莫太太表情的微妙变化。但他没什么收获。莫太太只在他说到“结婚登记”时,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女儿小莫。他有些气馁,看来连伟大的爱情也没有触动她,这个傲慢、冷漠的女人。其实她看起来,真的很像受困于疲倦的婚姻、或者某个神秘的情敌。
“烧光了不更好么?”莫太太总能说出这样扫兴的话。她根本没理会导游的建议跟结婚三十五年的丈夫走上这段浴火重生的台阶。因为那高高的台阶看上去那么冰冷,让她感觉不到一点爱情的暖意。她也是在这个时刻突然觉得,导游一定是说错了,爱情从来不会是淬火后毫发无伤的大理石,爱情其实才是那场意外降临的大火——瞬间烧掉所有,然后,爱情只会留在这些似是而非的传说里。这真是个巨大的错误。他们都错了。而她自己,在这个大理石般坚固的错误里,也待了三十五年。她本来可以给自己争取的知青返城名额,她本来将成为大学教授而不是小学音乐老师,还有一定会存在的那个更能理解她的伴侣……都毁于那场三十五年前的大火,毁于黑暗的山区县城那个被清风明月蛊惑的夜晚。如今她拥有的,不过是些被麻将牌砸出血般不堪、莫名其妙、羞于谈及的尴尬日子。
母亲只能把目光转向女儿,以缓解内心如冰冻的不适,或者,是让更复杂的情绪将自己的内心占据,那几乎是她现在最难言表的骄傲——小莫没有重蹈覆辙,让爱情成为坚固的错误,小莫的幸运、明智和勇气让莫太太从不怀疑,女儿一定会比自己幸福。
莫太太、莫先生和导游都没有注意到,小莫在他们三人觉出尴尬并只得离开后,独自轻轻地、但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跑上了“天使的台阶”。她甚至还仔细数了数,那一共是三十五级台阶。
在三十五级台阶之上,巨大的水晶吊灯,已赫然在目,它将从天顶涉入的阳光,折散开——七种颜色的光芒,像无数彩虹从天而降。
小莫便是在这样一种艳丽的景象前,闭上眼睛的。她举起合十的双手,用临时的、自行设计的动作,许下心中那个存在了很久但从没说出口的愿望——如果可以重来,她真的想拥有父母这样的爱情,哪怕只是厌倦到老呢。
作者:周李立 女,1984年生于四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开始发表小说。